画质不断迭代,尺寸不断扩大,但电视仍然留不住观众。电视到底存在什么问题,电视的未来又在哪里?
尽管相较于手机、电脑,电视最大的优势在于尺寸足够大,能够营造更加强烈的沉浸感,但消费者却似乎并不愿意为了电视的观看体验买单。这背后,是电视的使用体验过于短板,以至于消费者甚至都懒得打开电视。
近几年来,智能电视难操作、开机广告时间长以及套娃式收费等问题屡屡受到消费者的吐槽,然而影响消费者使用体验的问题却长久没有得到解决,电视的开机率也随之不断走低。有不少业内观点认为,智能手机以及平板电脑抢占了电视的生态位,但这样的观点却无法解释在智能手机已经大规模普及的2016年,电视的开机率还有70%的现实。
问题出在了电视本身。引入安卓智能系统之后,电视的操作逻辑也在向智能手机靠拢,但却增加了电视操作的繁琐程度。过去消费者只需要切换频道就能收看电视内容,而现在消费者却需要一页页地翻找想看的内容。尤其是一些过了热播期的老剧,往往不会出现在电视显眼的位置上,需要在搜索框进行检索,这对中老年用户而言并不友好。
另一方面,相较于越来越扁平化的智能手机,身背小包袱的电视设计已经与时代脱节,很难称得上美观,也无法适配现代的装修风格。不少家庭为了客厅的美观,甚至大胆采用舍弃电视的设计……
以上种种,意味着电视到了需要针对交互以及外观升级的时刻。电视要赶上时代,仅从画质和尺寸提升已经不足以改变消费者的认知,电视需要找到自己的未来感。
对此,长虹电视以“好用”、“好看”作为电视升级的锚点,推出了扁平化设计的AI电视Q10T MAX,彻底解决电视不好用、不好看的痛点。
作为全球首款AI电视,长虹AI电视的核心在于,通过功能的加法,来实现操作的减法。事实上,在引入安卓系统之后,遥控器已经不再是最适配电视的交互方式,通过遥控器,用户想要查找内容,需要添加更加复杂的步骤。而AI语音交互,却只需要一句简单的指令。
事实上,更加精准的AI助手才是电视交互的终极形态。
不少企业曾经试图在电视上加入语音识别模块来取代遥控器操作,但由于缺乏AI技术的底层支撑,语音识别的体验并不足够好,乱识别、识别不清等情况屡屡出现。
长虹AI电视做的加法,就是通过AI大模型、AI技术、AI算力以及AI感知四大集群,强化长虹AI电视的底层技术支撑,并通过精准的AI语音交互简化电视的人机交互逻辑。
精准是人机交互的前提。长虹AI电视实现了“能交流”、“能思考”、“会成长”的三大升级,与前智能时代划分出了明显的界限。同样是语音交互,长虹AI电视的语音识别率与语义理解率出现了质的变化。这意味着长虹AI电视到达了能听、能理解的程度。
然而,这对于长虹AI电视来说也仅仅是基础,给予高识别率和高理解率衍生出来的功能,才是AI电视真正的意义。
长虹AI电视已经成为了一个能够提供精准服务的语音助手。在高识别率和高理解率的前提下,长虹AI电视能够与用户进行上下连贯的多轮对话,能够成为家庭的陪伴管家,满足用户一定程度上的情感需求。
更重要的是,长虹AI电视还提升了交互的效率。当用户需要查找某个具体内容的时候,通过简单的语句就能直接触达。而升级之处在于,模糊内容也能被精准识别与查找,比如情节、角色或是参演演员等不能直接关联到具体内容的信息,就需要影视AI大模型自主建立关联以查找内容。这个过程类似于部分自媒体创作者通过语音或是图片查到出处或是地点的节目:人为总结语音或是图片的规律,并通过数据检索建立与实际场景与内容的联系,最终查找到准确的信息。
不同的是,AI更加智能也更加快捷。
除了功能的升级之外,长虹AI电视的外观设计也通过扁平化的方式,步入了未来。当乔布斯从文件袋里拿出MacBook的那一刻起,更加轻薄的设计就代表了未来。长虹AI电视沿用轻薄化的思路,消除了背板的小包袱,让电视背板成为了一个平整的面,以实现零距离贴墙的视觉效果。电视如同画框一样贴在墙面上,没有任何余留的空隙。
简约化、扁平化的设计,提升了长虹AI电视与任何家居风格的适配度。不管是新中式、工业风还是斯堪的纳维亚风,都毫无违和感。
值得注意的是,返璞归真的长虹AI电视在画质层面仍然堪称顶级。
事实上,电视的“好看”指代的并不仅仅是外观的好看,画质也是好看的评判标准。采用八晶方芯MiniLED的长虹AI电视本身的画质底子也已经十分优秀,能够实现高达2400nits的亮度,让画面呈现出舒适的通透感。
而AI算力的加入,让画质的调节更加智能化,让电视能够实时监控画面的色彩、亮度、对比度等信息,还原每一帧真实的画面。
长虹AI电视代表的是下一代电视,从功能和概念上,长虹AI电视都与前智能时代的电视划出了泾渭分明的界限。只有到了这样跨度的升级,才是值得换新的产品。
(家电网® HEA.CN)
AI电视长虹AI 新浪科技公众号“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
相关新闻